楊氏太極拳64式第一段(1-18式)教學
一、第一段:
(一)起勢(面南,12點鐘方向):
1.預備姿勢:面對正南方站立,雙目平視,雙臂自然鬆垂,平貼褲旁,兩足尖分開60°,自然調息。
2.開始:聞【開始】口令,左腳實右腳虛,整個胳臂完全放鬆,兩掌指尖轉朝下,掌心輕沿大腿兩側,身勢下沉,掌心由拇指領意微微外揚,再由下向前捲掌合出,不要全陽,不要全陰。
3. 合(碾腳捲掌):右腳跟向外撇,兩掌心同時轉朝內,重心右腳,兩手收到小腹【丹田穴】;右腳跟落地、左腳跟提起與手收至丹田,三個動作應同時開始、同時完成,才能上下相隨。
4.開:坐實右腳,沉右胯,雙掌向左右兩側分開,上提至腰間,同時左足輕輕提起,向左橫跨一步,跨幅與內肩同寬。
5.沉:身體隨左腳碾正時,重心落兩足中央,雙掌拇指內扣朝後,四指尖朝下,兩手虎口沿著大腿,食指平貼褲側,鬆腰坐胯,隨身勢下沉,雙臂放鬆指尖往下插。
6.升:整個胳臂完全鬆透後,身體藉由腳底【湧泉穴】(如圖)蹬地之反作用力而緩緩挺升,升到兩腿似直非直;雙掌同時由兩側徐徐向上浮起至肩高,與內肩同寬,雙肘略垂,掌心【勞宮穴】。
7. 降:身體微沉,屈膝、落胯、尾閭後收,沉肩、墜肘、坐腕,使雙掌斜立成美人掌,手掌隨身勢下降約20公分。
8. 分:重心挪到左腳,雙肘隨左轉腰落胯之勢略向外展,兩手同時分向左右45°撥開,左手朝東南,右手朝西南,眼神先關照左掌,再隨右轉腰之勢微注右掌。
9. 收腳合抱:重心移左腳,碾右腳,收右手右腳成左合抱(左上右下)。64式之合抱為大合抱,左手掌心向下成俯掌,虛提置於喉頭廉泉穴(如圖)前10公分處(約一拳頭寬);右手掌心向上成仰掌,實托於臍前10公分,兩掌心相對如抱球狀,距離約50公分。右腳尖擱置在左足內踝旁,留出約一個拳頭寬的位置。
(二)右攬雀尾(面西,掤履擠按均為3點鐘方向):
1.右掤:沉左胯,右轉腰,斜上右腳,腳跟落地,腳尖隨左轉腰扣正,右手掌再隨右轉腰之勢由左胯向右上方掤起,當右手掤到腰無法再轉時,左腳跟放鬆微提,用腰轉帶動左腳尖,內碾成45°,面對正西方,掌心朝向自己,成右掤式。
2.右履:向右略挺腰翻掌探出,右手轉為陰(俯掌),左手轉為陽(仰掌),一陰一陽為履,相距約一肘寬(右掌拿彼左肘,左掌拿彼左腕),隨即後坐左轉腰,雙掌順勢向左後方斜下帶回,身體隨勢左轉45°,成後坐步履勢。
3. 右擠:提臂平合抱右轉腰,右掌在外左掌在內掌心均朝自己,右掌心平貼左掌背,合抱成圓圈與肩同高,離左胸前約一掌的空間距離,兩掌拇指豎起相對與四指成垂直(貫注精氣神),沉身左足實,身體右轉45°,翻轉左掌,以左手中指尖輕搭右腕脈門,重心由後腿勁徐徐前推,挺腰成右弓步擠式。
4.右按:右掌翻朝下,左掌心貼於右腕背上,兩掌向左右穿抺化開,隨即後坐,垂肘立腕,雙掌隨後坐之勢,蓄勢於胸前20公分,掌心向外,隨即以後腿勁往前推送,成弓步右按式。
(三)左攬雀尾(面東,掤履擠按均為9點鐘方向):
1. 過門(【左顧右盼】):重心逐漸挪到左腳,以右腳跟為軸,隨腰帶動,將右腳尖往內扣90°(對正12點鐘方向),右手掌心順勢翻轉朝上,成仰掌(托彼肘),左手掌心朝下,成俯掌(抓彼腕),兩掌齊胸同高,相距約一肘寬,隨轉腰之勢往左帶出,謂之【左顧】;重心隨即移到右腳,身體繼續往正東方轉動,用腰碾動左腳尖,當身體對正東方之後,沉右胯右轉腰,將雙掌以履式(左掌陰右掌陽)帶回,謂之【右盼】,隨即收回左腳左手,成右合抱。
2. 左掤:左手由下往上掤,掤到左手掌心【勞宮穴】朝向自己的【膻中穴】時,右掌中指擱置在左腕脈門上,用腰帶動右腳尖,往內碾蹬45°,成弓步掤。
3. 左履:挺腰翻掌,平臂向前伸出約20公分,由左向右翻轉,左手轉為陰,右手轉為陽,兩掌距離20公分,往右斜下方履回。
4. 左擠:提臂,左手心貼右手背,左掌外,右掌內,相疊一圓圈(抱太極)於右胸前,稍許沉身,向左轉腰,同時翻轉右掌,中指貼於左腕脈門,挺腰橫左臂,左弓步前擠。
5. 左按:重心移右足,右掌置左腕背上,向左右兩側化開(俗稱【抹臂】),同時身向後坐,兩掌距胸前約20公分時,垂肘坐腕,弓腿前按,平按20公分,腰腿勁送10公分,面對正東的左弓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