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

楊氏太極拳64式第一段(1-5式)重點提示

 64式第一段(1-5式)重點提示

1. 拳論有云:「一舉動,週身俱要輕靈,尤須貫串,氣宜鼓盪,神宜內斂。」太極拳之屈伸開合都應配合內氣、內勁及虛實之轉換,每一招式,舉手投足都應注意隨腰而動,上下相隨,協調配合,節節貫串。

2. 拳訣有云:「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」、「逢轉必沉,欲右先左。」此為最基本之身法口訣要領,應隨時牢記並貫串於整套拳架之中。

3. 所謂:「變轉虛實須留意」、「往復須有折疊,進退須有轉換」是指無論前進後退、左顧右盼之時,都須沉身、鬆腰、落胯,將虛實交代清楚之後,才可展開下一動作,切忌含混籠統,拖泥帶水。

4. 「以心行氣」曰【運】;「以氣運身」曰【動】;「動之餘韻」謂之【盪】;「盪之末」復又【動】。此運、動、盪三部曲,宜於全套拳架中細細體會玩味。

5.右弓步應注意「三心」對正前方,上心為鼻尖,中心為心窩,下心為肚臍,上下三心應成一直線,不可稍有偏斜,否則身法即已失偏矣。

6.拳訣有云:「履左履右功在粘,莫將履臂懷中帶。」例如:挺腰翻掌重心在右腳時,右掌為虛【輕沾】彼左肘,左掌為實【拿實】彼左腕,隨轉腰後坐之際,重心徐徐移向左腳跟,左掌漸漸放鬆輕粘彼腕,右掌徐徐變實托住彼肘,向左後方履去。注意切莫將彼之手臂往自己懷中履帶,以防其順勢擠靠而破壞自己之重心。

7.拳訣有云:「擠為半身靠,臂掌一齊攻,肘掌上下用,刺喉是奇功。」

8.拳訣有云:「按為擠之剋,連隨步活移,見他腳跟起,按掌才是機。」按式是以雙掌輕搭對手肘、臂或肩,以後腿勁往前平按20公分,待對方重心已被破壞,腳跟浮起之時,再以腰腿勁,往上挺送10公分,以拔其根,得機得勢在腰腿之整勁,並非靠雙掌推按之力也。

 9.採、挒、肘、靠彈的方位是四隅角。

10.拳訣有云:「遠拳、近肘、貼身靠」、「能靠則靠,無靠則彈」、「靠時半弓步,彈時半馬步」、「靠時鬆肩,彈時鬆腰」。


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

楊氏太極拳64式第一段(1-18式)教學6-11式(20220222)

 (六)右單鞭(面西,3點鐘方向):

(1)過門:用腰帶動左腳尖,碾轉到面對正南方,右手挒至與左膝平行時,重心移左,收右腳,同時右手鬆垂,由下而上劃弧形挑起(意在指尖,撩彼襠),收置左掌外,四指指腹輕貼左掌背,拇指均上翹,成平合抱。

(2)右單鞭:左轉腰,左手五指撮起,向左(正東)平伸,指尖隨即轉朝下,成左吊手,吊手高度在額頭以下、肩膀以上,右手仍掤在胸前。沉左胯開右胯,向正西方上右步,上步的同時,右掌由胸前30公分橫掤、立掤,隨重心慢慢往前移,碾左腳,同時右手捲掌,成立掌出手,完成右弓步單鞭,虎口朝內,目視右掌,食指尖與鼻尖同高,掌與膝足齊,鼻尖、心窩、肚臍三心對正西方。(單鞭左吊手如捶,右掤手如鞭,含掤、捲、寸勁,可分擊前後來敵之頭、面、胸)

(七)右提手上勢(面西,3點鐘方向):右腳微微外碾,身體轉正,面向西方,左吊手鬆開,兩手順勢掌心翻朝外,分向左右45°展開,稍許沉身,左腳向前跟進半步,擱置在右腳內踝旁約10公分,隨即重心移左,坐實左腿,胸含背拔,鬆腰,眼前視,兩掌由腰際掌心相對,往內使用合勁,同時身體微向左側,右掌往上提約15°(虎口朝上,托彼左肘端),左手往下壓(壓彼左腕),順勢把右腳踏出半步,腳跟著地(踩彼足背,使其手足均受制),腳尖虛懸。左手掌心【勞宮穴】對正右肘肘尖,相距約20公分,右手食指與鼻尖同高,完成面西方後坐步之提手上勢。

(八)右白鶴亮翅(面南,12點鐘方向)::用腰帶動右腳尖,碾轉到面對正南方向,左轉腰,重心挪到右腳落實,提左腳向左平盪,左手順勢盪起,掌心朝下,提置於喉頭前,右手仰掌托於小腹丹田前,成左上右下的合抱。左掌下壓,右手掌心朝內,指尖朝上,由左臂內側向上穿出,穿到額頭高度,外旋翻掌外掤(架開彼拳),掌心朝向東南方,置於右額旁約20公分,左手往下按至膝高,再往左平摟過膝(摟開彼足),收置左胯外側,順勢沉右胯下坐,左腳尖往左前方伸出半步,身向下沉,目視東南。

(九)左單鞭(面東,9點鐘方向):

1.  橫移步平合抱:左腳向左微微橫移,坐實左腿,沉左胯收右腳,同時右手放下,右掌背與左掌心相貼,雙掌相合,併臂前伸,由上而下套出,置於胸前約30公分,眼視前方,成面對南方之平合抱。       

2.   左單鞭:重心挪到右腳,同時右手向西方吊手,左手仍掤在胸前,左轉腰,沉左胯開右胯,向正東方上左步,移重心橫掤、立掤,碾右腳,左手捲掌,立掌出手,左手食指與鼻尖同高,目視左掌,完成左弓步單鞭手。            

(十)左提手上勢(面東,9點鐘方向):左腳微微外碾,右吊手鬆開,兩手順勢掌心翻朝外,分向左右45°展開,稍許沉身,右腳向前跟半步,擱置在左腳內踝旁約10公分,隨即重心移右,坐實右腿,兩手平腰,掌心相對,使用合勁,同時身體微向右側,左掌往上提(托彼肘),右手往下壓(壓彼腕),順勢把左腳踏出半步,腳跟著地(踏彼足面),腳尖虛懸。右手掌心【勞宮穴】對正左肘肘尖,相距約20公分,左手食指與鼻尖同高,完成面東方後坐步之提手上勢。     

(十一)左白鶴亮翅(面北,6點鐘方向):沉右胯,倒插左腳,左後轉腰,坐實左腳,以右腳跟為軸,右腳尖內扣90°,轉向正北方,左掌由右臂內往上穿出外掤(架開彼拳),置左額旁20公分;右掌往下摟(摟開彼足),收置右腿旁,同時,右足尖向右側前伸出半步點地,身向下沉,目視東北,完成左白鶴亮翅。


楊氏太極拳64式第一段(1-18式)教學4-5式(20220217)

 

(四)右龍回頭(面東南,採挒肘靠均為10點半方向)


1. 採:藉前按之勢微碾左腳尖,重心挪到左腳,收右腳左合抱。沉左胯開右胯,輕提右腳往東南橫上步,重心漸移右,左掌朝東南方下壓,右手掌心朝內、指尖朝上,由下往上穿過左掌後,虎口轉朝上掌心朝左,由上往下套採,隨勢轉腰碾正左腳,面對東南成右弓步;左手順勢於套手護肘後,仰掌收回,擱置在臍前。(採挒肘靠打的方位是四隅角,定式時後腳對正前方,前腳橫上斜出45°,身體方向與前腳同。)

2. 挒:後坐,腰隨勢略向左帶,右手掌心轉朝下,以腳跟為軸,用腰帶動,右腳尖打開約60°,重心移到右腳,收左腳右合抱。沉右胯開左胯,往東南橫上左腳,左手先掤出約與耳高後,翻轉成掌心朝內,往內提收(托彼肘),右手則掌心朝外,指尖朝上,隨沉胯碾腳之勢,向外按出(按彼前臂),兩手相對,交錯互挒,成為面對東南的左弓步挒。(挒手定式,兩手左右、上下之間隔、距離均10公分,與耳同高。)

3. 肘:後坐,左轉腰,帶動左腳尖向左打開90°,雙手掌心相對,順勢翻轉揉手,十指相向,置於左腿上方,與左腳同向、同步揉轉,兩掌相對距離30公分,左手在上,掌心朝下,與肩同高,右手掌心朝上,收右腳,成左斜合抱式。重心挪到左腳,沉左胯開右胯,往東南方向橫上右腳,成半馬步,腳跟著地,隨即左轉腰,把右腳扣成平行,重心在左腳,同時順著轉腰,右手掌心往上托,穿過左掌背,翻轉掌心朝下(握住彼腕),向右轉腰拉回,先意在左掌指尖,刺西北方(彼腋窩內【極泉穴】),左腕距右手中指20公分,繼而重心移到右腳,馬步肘東南方,隨即左腳尖內扣90°,左手鬆落向下劃弧,仰掌收回,托置小腹前,護住丹田。

4. 靠、彈:重心移到左腳,向右轉腰,右腳跟貼地,腳尖向右開轉約180°,重心移右,收左腳,右上左下借步合抱。沉右胯開左胯,往東南上左腳,腳跟著地的同時,左臂內旋鬆垂,置於左大腿內側,右手虎口撐圓,掌心斜朝下,置左肩內側,沉身鬆腰坐胯,利用身體整勁,向東南成半弓步靠出,隨即左足下沉,右掌下落橫肘、左掌上提,成右平合抱於胸腹前,左掌隨轉腰之勢,由右掌內往外彈出(擊彼乳下兩肋端【期門穴】),鬆腰坐胯成半馬步,右手護胸,左手於左膝上方,兩掌虎口相對,成一平圓。


5. 拳訣有云:「遠拳、近肘、貼身靠」、「能靠則靠,無靠則彈」、「靠時半弓步,彈時半馬步」、「靠時鬆肩,彈時鬆腰」,宜深體會。


(五)左龍回頭(面西北,採挒肘靠均4點半鐘方向)


1. 過門(【雙套手】):後坐,重心移右,扣左腳90°,成左上右下借步合抱,重心挪到左腳,右腳開90°,隨勢轉身雙套手。第一套手,隨右轉腰之勢,右手掌心朝內,由下往上穿掤,左掌心順勢輕撫右手臂外側,由上往下套至右肘尖(意在護肘),右肘尖穿過左掌心之後,身體轉成面朝北,重心挪至右腳,收左腳左手,成右上左下合抱。(第二套2手順勢採)。

2. 採:沉右胯開左胯,往西北方橫上左步,左手掌心朝內由下往上穿,右掌心順勢輕撫左手臂外側,由上往下套至左肘尖(意在護肘),左肘尖穿過右掌心之後,重心左移,順勢翻轉左掌,虎口朝上,從上往下採出,右手隨勢收回,仰掌擱置臍前,成面向西北的左弓步採式。

3. 挒:後坐,腰略向右帶,隨勢左掌心捲朝下,左轉腰,帶動左腳,以腳跟為軸,開腳尖約60°,重心挪到左腳,坐實後,輕收右腳,成左合抱,沉左胯開右胯,往西北方向上右腳,右手掤出掌心朝內提托,左手掌心朝外按出,兩手互挒,完成面對西北的右弓步挒。

4. 肘:後坐,右轉腰,右腳跟為軸,腳尖右開90°,掌心相對,揉手對翻,成右斜合抱,十指朝外與腳同方向,兩掌之間距離約30公分,右手與肩同高,重心挪到右腳,沉右胯開左胯,往西北方上左腳,轉腰扣成半馬步,左掌順著轉腰上托,經過右掌背翻轉朝下,右手刺東南,左手肘西北,右腕距左手中指20公分,繼而重心移到左腳,馬步肘西北方,隨即右腳尖內扣90°,右手鬆落向下劃弧,仰掌收回,托置小腹前,護住丹田。

5. 靠、彈:重心移到右腳,向左轉腰,左腳跟貼地向左開轉180°,重心移左,收右腳,面西左合抱。沉左胯開右胯,往西北上右腳,腳跟著地的同時,右臂內旋鬆垂,置於右大腿內側,左手虎口撐圓,掌心斜朝下,置右肩內側,沉身鬆腰坐胯,利用身體整勁,向西北靠出,隨即右足下沉,左掌下落橫肘、右掌上提,成左平合抱於胸腹前,右掌隨轉腰之勢由左掌內往外彈出(擊彼乳下兩肋端【期門穴】),成鬆腰坐胯半馬步,左手護胸,右手於右膝上方,兩掌虎口相對,成一平圓。


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

楊氏太極拳64式第一段(1-18式)教學1-3式(20220215)

楊氏太極拳64式第一段(1-18式)教學

 一、第一段:

(一)起勢(面南,12點鐘方向):

1.預備姿勢:面對正南方站立,雙目平視,雙臂自然鬆垂,平貼褲旁,兩足尖分開60°,自然調息。

2.開始:聞【開始】口令,左腳實右腳虛,整個胳臂完全放鬆,兩掌指尖轉朝下,掌心輕沿大腿兩側,身勢下沉,掌心由拇指領意微微外揚,再由下向前捲掌合出,不要全陽,不要全陰。

3. 合(碾腳捲掌):右腳跟向外撇,兩掌心同時轉朝內,重心右腳,兩手收到小腹【丹田穴】;右腳跟落地、左腳跟提起與手收至丹田,三個動作應同時開始、同時完成,才能上下相隨。

4.開:坐實右腳,沉右胯,雙掌向左右兩側分開,上提至腰間,同時左足輕輕提起,向左橫跨一步,跨幅與內肩同寬。

5.沉:身體隨左腳碾正時,重心落兩足中央,雙掌拇指內扣朝後,四指尖朝下,兩手虎口沿著大腿,食指平貼褲側,鬆腰坐胯,隨身勢下沉,雙臂放鬆指尖往下插。

6.升:整個胳臂完全鬆透後,身體藉由腳底【湧泉穴】(如圖)蹬地之反作用力而緩緩挺升,升到兩腿似直非直;雙掌同時由兩側徐徐向上浮起至肩高,與內肩同寬,雙肘略垂,掌心【勞宮穴】。

7. 降:身體微沉,屈膝、落胯、尾閭後收,沉肩、墜肘、坐腕,使雙掌斜立成美人掌,手掌隨身勢下降約20公分。

8. 分:重心挪到左腳,雙肘隨左轉腰落胯之勢略向外展,兩手同時分向左右45°撥開,左手朝東南,右手朝西南,眼神先關照左掌,再隨右轉腰之勢微注右掌。

9. 收腳合抱:重心移左腳,碾右腳,收右手右腳成左合抱(左上右下)。64式之合抱為大合抱,左手掌心向下成俯掌,虛提置於喉頭廉泉穴(如圖)前10公分處(約一拳頭寬);右手掌心向上成仰掌,實托於臍前10公分,兩掌心相對如抱球狀,距離約50公分。右腳尖擱置在左足內踝旁,留出約一個拳頭寬的位置。


(二)右攬雀尾(面西,掤履擠按均為3點鐘方向):

1.右掤:沉左胯,右轉腰,斜上右腳,腳跟落地,腳尖隨左轉腰扣正,右手掌再隨右轉腰之勢由左胯向右上方掤起,當右手掤到腰無法再轉時,左腳跟放鬆微提,用腰轉帶動左腳尖,內碾成45°,面對正西方,掌心朝向自己,成右掤式。

2.右履:向右略挺腰翻掌探出,右手轉為陰(俯掌),左手轉為陽(仰掌),一陰一陽為履,相距約一肘寬(右掌拿彼左肘,左掌拿彼左腕),隨即後坐左轉腰,雙掌順勢向左後方斜下帶回,身體隨勢左轉45°,成後坐步履勢。

3. 右擠:提臂平合抱右轉腰,右掌在外左掌在內掌心均朝自己,右掌心平貼左掌背,合抱成圓圈與肩同高,離左胸前約一掌的空間距離,兩掌拇指豎起相對與四指成垂直(貫注精氣神),沉身左足實,身體右轉45°,翻轉左掌,以左手中指尖輕搭右腕脈門,重心由後腿勁徐徐前推,挺腰成右弓步擠式。

4.右按:右掌翻朝下,左掌心貼於右腕背上,兩掌向左右穿抺化開,隨即後坐,垂肘立腕,雙掌隨後坐之勢,蓄勢於胸前20公分,掌心向外,隨即以後腿勁往前推送,成弓步右按式。


(三)左攬雀尾(面東,掤履擠按均為9點鐘方向):


1.  過門(【左顧右盼】):重心逐漸挪到左腳,以右腳跟為軸,隨腰帶動,將右腳尖往內扣90°(對正12點鐘方向),右手掌心順勢翻轉朝上,成仰掌(托彼肘),左手掌心朝下,成俯掌(抓彼腕),兩掌齊胸同高,相距約一肘寬,隨轉腰之勢往左帶出,謂之【左顧】;重心隨即移到右腳,身體繼續往正東方轉動,用腰碾動左腳尖,當身體對正東方之後,沉右胯右轉腰,將雙掌以履式(左掌陰右掌陽)帶回,謂之【右盼】,隨即收回左腳左手,成右合抱。

2. 左掤:左手由下往上掤,掤到左手掌心【勞宮穴】朝向自己的【膻中穴】時,右掌中指擱置在左腕脈門上,用腰帶動右腳尖,往內碾蹬45°,成弓步掤。

3.  左履:挺腰翻掌,平臂向前伸出約20公分,由左向右翻轉,左手轉為陰,右手轉為陽,兩掌距離20公分,往右斜下方履回。

4. 左擠:提臂,左手心貼右手背,左掌外,右掌內,相疊一圓圈(抱太極)於右胸前,稍許沉身,向左轉腰,同時翻轉右掌,中指貼於左腕脈門,挺腰橫左臂,左弓步前擠。

5. 左按:重心移右足,右掌置左腕背上,向左右兩側化開(俗稱【抹臂】),同時身向後坐,兩掌距胸前約20公分時,垂肘坐腕,弓腿前按,平按20公分,腰腿勁送10公分,面對正東的左弓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