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

楊氏太極拳64式 -- 第一段(1-18式)

 楊氏太極拳64式 -- 第一段(1-18式)  

第一段:

(一)起勢(面南,12點鐘方向)

(二)右攬雀尾(面西,掤履擠按均為3點鐘方向)

(三)左攬雀尾(面東,掤履擠按均為9點鐘方向)

(四)右龍回頭(面東南,採挒肘靠均為10點半方向)

(五)左龍回頭(面西北,採挒肘靠均4點半鐘方向)

(六)右單鞭(面西,3點鐘方向)

(七)右提手上勢(面西,3點鐘方向)

(八)右白鶴亮翅(面南,12點鐘方向):

(九)左單鞭(面東,9點鐘方向):

(十)左提手上勢(面東,9點鐘方向)

(十一)    左白鶴亮翅(面北,6點鐘方向)

(十二)    右左摟膝按掌(面西南,1點半鐘方向):

(十三)    右搬攔捶(面西南,1點半鐘方向):

(十四)    右如封似閉(面西南):

(十五)    左右摟膝按掌(面東北,1點半鐘方向):

(十六)    左搬攔捶(面東北,1點半鐘方向):

(十七)    左如封似閉(面東北):

(十八)    右十字手(面南):

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

楊氏太極拳64式第一段(1-18式)教學18式(20220322)

 (十八)    右十字手(面南):

1.         右足坐實,左轉腰帶動左足尖外碾45°,身體轉朝北,兩掌心朝外,向左右兩側向上分開,目視左掌。倒插右腳,腳尖著地的同時,兩掌左內右外,由下交叉合手,向上提收至胸前。(凡雙手交叉,不對喉均稱【合手】,對喉稱【十字手】)

2.         後坐,右後轉腰,扣左腳180°,往正南方進行,重心移左,碾右腳尖45°,雙掌心翻朝外,同時收右腳,足尖輕點左足內踝旁,隨即提右足,向右橫跨一步,腳跟著地,扣正腳尖朝向正南,同時兩掌心朝外,由左右兩側向上分開(撥開彼拳),眼神先觀照右掌,重心挪右,再隨左轉腰目視左掌,將兩手由下合回,右掌外左掌內,收置喉前10公分,成十字手。同時左腳配合左手,同步收回,與右腳距離一內肩寬,腳尖點地後碾正,朝向正南,鬆腰落胯,膝微屈,身微沉,目視正南。

3.         此式雙手由上分開,復從下相合,結成「十」字形,故稱【十字手】。內含一開一合之勁,先藉開勁分敵之手,然恐其乘虛襲胸,復結兩手合勁,掤住其臂。可守可攻,變化無窮。

楊氏太極拳64式第一段(1-18式)教學15-17式(20220317)

 (十五)    左右摟膝按掌(面東北,1點半鐘方向):

1.         過門(右刁左摟):左足向東北方倒插,左腳尖著地的同時,左掌仰掌收置左胯旁,右掌立臂置右胸前,左腳坐實,向左後轉身,先用腰帶動,右腳跟為軸,右扣90°,右手內旋,掌心臉高,如美人照鏡,在胸前劃一立圓,謂之【右刁】;稍許往下沉身,碾動左腳尖,左手完全放鬆,右手在左肩膀內側,再右轉腰沉右胯,右手完全放鬆,左手內旋如美人照鏡,隨勢在胸前劃一立圓,到右肩膀內側,左足收置右足內踝旁,謂之【左摟】。

2.         左摟膝右按掌:沉右胯開左胯,往東北方向橫上左腳,右手盪到右耳旁10公分,掌心朝下,左手擱置右大腿內側,重心往前,移成左弓步,順勢左掌往外平摟左膝,置於左腿外側,謂之【摟膝】;右掌藉右腳碾蹬之勢,向東北方向沉身平刺後按出,謂之【按掌】。

3.        右摟膝左按掌:右掌下採,左足尖外碾90°,上右足,置左足內踝旁,沉左胯開右胯,往東北方向橫上右腳,左手順勢盪到左耳旁10公分,掌心朝下。重心往前移成右弓步,順勢右掌往外撥摟右膝,置於右腿外側,指尖朝前;左掌藉左腳碾蹬之勢,沉身向前平刺,至左足尖時,挺腰立掌前按,掌心朝前。

(十六)    左搬攔捶:碾右腳尖,左手收至右腰的高度,離腰前約一個拳頭距離,右掌心輕搭在左腕背上,左腕立腕向左旋轉,掌心朝上,右掌沾腕不丟;坐實右腳,輕提左腳,腳尖翹起,由右膝外側往東北方向斜踹。左腳跟落地,右膝順勢屈跪成絞步(一稱疊步),右手虎口朝內沿左拳立掌向前擊出,置於右胸前約30公分,左拳心朝上,向左側身收置腰際;起身倒右掌,上步立右掌,弓步捶出,拳眼朝上,右手立掌,擱置在左肘腕之間。

(十七)    左如封似閉:右手倒掌,仰掌穿過左肘下,以手心緣肘護臂,向右前穿抹(格開彼腕),隨即左拳伸開,雙掌仰掌向懷內抽拆,左足後移成曲步(後坐步),兩臂隨勢鬆腰收至胸前約20公分,掌心朝內斜交叉;隨即兩臂外翻,垂肘立腕,含胸坐胯,雙掌分開,掌心向前,藉後腿蹬地、挺腰、碾腳之長勁,將重心移前,雙手往前輕輕合回,約與臉寬,眼前視,腰進攻。定式為面對東北的右弓步。

楊氏太極拳64式第一段(1-18式)教學12-14式(20220315)

 

(十二)    右左摟膝按掌(面西南,1點半鐘方向):

1.         過門(左刁右摟):右足向西南方倒插,右腳尖著地的同時,右掌仰掌收置右胯旁,左掌立臂置左胸前,右腳坐實,向右後轉身。先用腰帶動,左腳跟為軸,左扣90°,左手內旋,掌心臉高,如美人照鏡,在胸前劃一立圓,謂之【左刁】;稍許往下沉身,碾動右腳尖,右手完全放鬆,左手在右肩膀內側,再左轉腰沉左胯,左手完全放鬆,右手內旋,如美人照鏡,隨勢在胸前劃一立圓,到左肩膀內側,右足收置左足內踝旁,謂之【右摟】。

2.         右摟膝左按掌(摟膝按掌,舊名【摟膝抝步】):沉左胯開右胯,往西南方向橫上右腳,左手盪到左耳旁10公分的位置(訣云:拳由腰間發,掌從耳邊伸),右手擱置左大腿內側,重心往前移,成右弓步,順勢右掌往外平摟右膝,置於右腿外側,謂之【摟膝】(防彼踢襠);左掌藉左腳碾蹬之勢,向西南方向沉身平刺後按出,謂之【按掌】。按掌時先意在指尖,以指尖平刺彼身(刺【期門穴】),一俟觸及彼身,迅即沉肩、挺腰、坐腕、立掌按出,意在掌根(搓按【膻中穴】),眼神亦隨之前往,身手各部須合成一勁。(上步出手時,同足同手謂之【順步】,手足不同謂之【抝步】。)

3.         左摟膝右按掌:左掌下採,順勢右足尖外碾90°,上左足,置右足內踝旁,沉右胯開左胯,往西南方向橫上左腳,右手順勢盪到右耳旁10公分,掌心朝下。重心往前移,成左弓步,順勢左掌往外撥摟左膝,置於左腿外側,指尖朝前;右掌藉右腳碾蹬之勢,沉身向前平刺至左足尖時,挺腰立掌前按,掌心朝前。

(十三)    右搬攔捶(面西南,1點半鐘方向):碾左腳尖,右手收至左腰的高度,離腰前約一個拳頭距離,左掌心輕搭在右腕背上,右腕立腕向右旋轉,掌心朝上,左掌沾腕不丟,謂之【搬】(擒拿稱【小纏絲】,作用在拿彼右腕);坐實左腳,輕提右腳,腳尖翹起,由左膝外側往西南方向斜踹(意在腳跟,踹彼小腿脛骨)。右腳跟落地,左膝順勢屈跪成【絞步】(一稱【疊步】),左手虎口朝內,沿右拳立掌向前擊出,置於左胸前約30公分,右拳心朝上,向右側身,收置腰際,謂之【攔】;起身倒掌(意在指尖,追刺彼【膻中穴】),上步立掌,弓步擊出,謂之【捶】,拳眼朝上,左手立掌,擱置在肘腕之間。

(十四)    右如封似閉(面西南):左手倒掌,仰掌穿過右肘下,以手心緣肘護臂,向左前穿抹(格開彼腕),隨即右拳伸開,雙掌仰掌向懷內抽拆,右足後移成曲步(後坐步),兩臂隨勢鬆腰收至胸前約20公分,掌心朝內斜交叉(如一斜交叉之十字封條形,使敵手不得進,猶如盜來即閉戶,此謂之【如封】,參見《太極拳體用全書》頁14);隨即兩臂外翻,垂肘立腕,含胸坐胯,雙掌分開,掌心向前(按彼肘腕,使不得走化,又不得分開,此謂之【似閉】,似閉其門戶不得開也),隨即藉後腿蹬地、挺腰、碾腳之長勁,將重心移前,雙手往前輕輕合回約與臉寬,眼前視,腰進攻。定式為面對西南的左弓步。